猪价跌入 “6 元时代”:现状、原因与展望
近期,国内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引发广泛关注,部分地区猪价已正式迈入 “6 元时代”,创下阶段性新低。这一现象不仅对养殖户的切身利益造成影响,也牵动着整个产业链的神经。
一、猪价现状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近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已跌至 6:1 以下,按照《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规定,进入三级预警区间。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 年第 33 周(8 月 11 日 —8 月 15 日),16 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周平均值为每公斤 18.08 元,环比下跌 0.8%,同比下跌 34.8%,跌幅持续扩大。农信数智生猪行业分析师夏晨丰指出,截至 8 月 21 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跌至 13.82 元 / 公斤,环比下跌 4.2%,同比下跌 33%,北方多地跌破 13 元 / 公斤,每斤生猪价格进入 “6 元时代”。从已披露销售简报的猪企情况来看,多数公司 7 月生猪销量较 6 月环比有所减少,但价格方面,市场生猪价格总体仍旧保持近年低位。例如巨星农牧 2025 年 7 月销售生猪 32.41 万头,销售收入 5.63 亿元,相较于 6 月,销售量和销售收入环比均有所减少 。
二、价格下跌原因剖析
(一)供应端压力显著
能繁母猪存栏量居高不下:能繁母猪存栏量是生猪供应的先行指标。去年 11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80 万头,即便到当前,这一数据仍维持在 4043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7%。大量的能繁母猪意味着后续生猪出栏量将持续处于高位。
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增加:8 月份,集团猪企出栏计划普遍增加。大型养殖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回笼资金等因素,加大了生猪出栏力度,使得市场上生猪供应量短期内大幅上升。
南方猪病风险影响:南方多地猪病风险提升,部分养殖户担忧生猪健康状况受损,为避免更大损失,加速出栏。这种恐慌性出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的过剩局面。
(二)需求端疲软依旧
季节性消费淡季:尽管学生返校、升学宴等因素带动餐饮消费有所回升,但夏季高温天气下,居民对猪肉的消费热情不高,猪肉消费仍处于传统淡季。人们在炎热天气下饮食倾向于清淡,对肉类尤其是猪肉的摄入量减少,导致市场对猪肉的实际需求增量有限。
屠宰企业开工率低:屠宰企业目前面临着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的困境。白条猪肉走货不畅,使得屠企不敢贸然增加采购量,多采取以销定产的策略,开工率持续处于低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市场对猪肉需求的疲软,因为屠宰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直接与市场需求挂钩。
(三)市场情绪因素
猪价的持续下跌,使得养殖户对未来市场预期较为悲观。部分养殖户担心价格会进一步走低,从而急于出栏,形成一种恐慌性抛售的市场氛围。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压低了猪价,形成恶性循环。
三、应对措施及市场展望
面对持续低迷的猪价,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宣布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夏晨丰分析,此次 1 万吨的收储量,按二、四号肉占比计算,相当于需屠宰约 20 万头生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当前生猪供给压力,稳定短时猪价。更重要的是,收储政策释放出明确的 “托市” 信号,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防止养殖户恐慌性抛售加剧价格下跌,保障养殖户基本利益,同时为消费旺季增加供给储备,稳定市场价格预期。
对于后市猪价走势,短期内,猪价或将在低位震荡。月末出栏压力逐步释放,叠加天气转凉可能带动消费边际改善,但当前供需偏弱格局难以逆转,预计反弹空间有限。从中长期来看,行业已进入 “效率竞争” 阶段,政策调控将倒逼产能进行深度调整。若产能调减计划顺利实施,预计到 2026 年年中,生猪出栏量将出现由增转降的拐点。届时猪价将逐步转向 “小波动、稳盈利” 的新周期,行业有望实现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仅代表个人观点,市场情况复杂多变,猪价走势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后续仍需密切关注供应端产能去化进度、需求端恢复情况以及政策调控力度等关键因素,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