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暴雨、雷暴、大风,我们可以这样积极应对
最近,天气舞台风云变幻,大暴雨、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在多地轮番上演。暴雨倾盆,为城市带来 “看海” 景观;惊雷炸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狂风呼啸,吹倒树木、掀翻广告牌。在大自然的这些极端天气面前,我们难免心生畏惧,但换个角度看,它们也带来了别样的启示与机遇。
**

从自然角度看,大暴雨、雷暴、大风是大气系统自我调节的一种表现。冷暖空气激烈交锋,暖湿空气快速抬升,水汽迅速凝结,形成了大暴雨。强烈的对流运动让云层内部电荷分布不均,产生雷暴现象。大气中的不稳定能量在合适地形等因素触发下,引发强劲下沉气流,进而形成雷暴大风。这一系列复杂的气象过程,展示了大自然强大的力量和神奇的运转机制。它们虽然带来了灾害,但同时也对地球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比如,暴雨能补充江河湖泊的水量,为干旱地区带来生机;雷电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大气中的氮气燃烧分解,与氧气合成二氧化氮,随雨水落到地面,成为农作物生长的天然肥料。据测算,几十公里长的一次闪电所制造的氮肥达 1 吨至 2 吨,每年因闪电制造的氮肥降到大地上可达 1 亿至 4 亿多吨,相当于给每亩地施了约两公斤氮素。
在城市中,这些极端天气成为了检验城市韧性的试金石。城市面临内涝考验,许多道路积水严重,车辆如同在水中 “游泳”,行人艰难前行,部分路段交通几近瘫痪。排水不畅的背后,反映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面对极端天气时的脆弱性。但这也促使城市管理者反思并改进,加大对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力度。近年来,不少城市开始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蓄水池等设施,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能力,减少内涝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同时,强对流天气也让我们意识到城市规划中对防风、防雷等安全因素的考量不足。未来,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建筑物的防风、防雷性能,在城市中合理规划绿地、水域等生态空间,缓解热岛效应,减少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面对恶劣天气,我们个人的态度和行动也至关重要。首先,我们要学会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大暴雨、雷暴、大风等极端天气提醒着我们,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不能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我们要养成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的习惯,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当气象部门发布预警后,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必须外出,要避开积水路段和低洼区域,远离电线杆、大树、广告牌等可能存在危险的物体。开车时减速慢行,保持车距,避免驶入积水过深的地方,一旦车辆在水中熄火,不要贸然重启,应立即下车转移至安全地带。居住在山区、河边等危险区域的居民,要听从政府安排,及时撤离到安全场所。这些看似简单的防范措施,却能在关键时刻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而且,在恶劣天气中,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一次锻炼心态的机会。当狂风暴雨肆虐,我们待在安全的室内,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内心可能会产生一种宁静与平和。这种在困境中保持冷静的能力,对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其他挑战也大有裨益。
从社会层面看,大暴雨、雷暴、大风来袭时,各方力量迅速行动,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应对能力。气象部门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达最新气象动态;交通部门增派人手疏导交通,对积水严重路段实施临时管制,保障道路安全畅通;排水部门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加大排水力度,清理排水管道,力求尽快排除路面积水;消防、公安等应急救援队伍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对突发险情。社会各界也纷纷行动起来,志愿者们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企业捐赠物资支持救灾工作。这种全社会共同应对灾害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团结的力量。它也让我们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例如,学校、社区可以定期组织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和演练,让更多人了解在极端天气下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
大暴雨、雷暴、大风等极端天气虽然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不便和损失,但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它们。把它们当作大自然给予的警示,促使我们反思自身行为,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升个人和社会的应对能力。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挑战,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创造更加安全、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