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判 9 年副行长出狱当网红事件看社会多面性与正向引导
近日,一则 “被判 9 年副行长出狱当网红,一周涨粉两万” 的新闻闯入大众视野,引发广泛热议。事件的主角肖某,曾是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负责个人理财业务的副行长,后因涉案,帮助时任行长诱骗 147 名被害人签订虚假理财协议,涉案金额高达 27.46 亿元,最终因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如今刑满出狱的他,摇身一变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网红,通过讲述入狱前经历收获了不少关注。这一现象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在法律、道德、价值观以及网络文化等多方面的复杂景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反思。
法律框架内的审视:罪与罚及重新开始的权利
从法律角度看,肖某的犯罪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他在明知理财产品存在不规范之处时,仍协助推销,违反规定未将客户资金存入银行理财金账户,甚至伪造签名和加盖伪造公章,致使客户资金脱离银行监管,严重损害了金融秩序和众多客户的财产权益,最终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获刑九年并处罚金九万元。法律的判决是公正且严肃的,其目的不仅在于惩罚犯罪行为,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然而,当肖某刑满释放后,他同样拥有在法律框架内重新开始生活的权利。我国法律保障公民的平等就业权等基本权利,即便曾经有过犯罪经历,刑满释放人员也不应被社会完全排斥在外。在就业选择上,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他们有权尝试不同的职业道路,包括涉足自媒体行业。从这个层面讲,肖某开通社交账号本身并不违法,这是他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对新生活的一种探索。但这种探索绝不能以再次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为代价,利用犯罪经历进行不当营销则是需要被严格规范的行为。
道德与社会影响层面:警惕错误示范与价值观扭曲
在道德和社会影响方面,肖某以 “前银行高管” 和犯罪经历作为吸睛点的行为,引发了诸多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他有权利分享自己的经历,若能借此警示公众、反思错误,或许能产生一定的正面价值。例如,他可以详细讲述金融诈骗的手段和背后的运作机制,让更多人了解金融行业的潜在风险,提高公众的金融防范意识。
但从另一个更值得警惕的角度看,这种做法极易传递 “犯罪可换流量” 的错误导向。在网络时代,部分人容易被新奇、刺激的内容所吸引,若肖某通过展示犯罪经历和狱中生活等内容轻松获取大量流量和关注,甚至有可能从中获利,那么这对于社会价值观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可能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这可能让一些人模糊了是非界限,认为即便违法犯罪,也能通过在网络上 “消费” 自己的犯罪经历而获得名利,从而消解司法惩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此外,对于那些曾经遭受其犯罪行为伤害的受害者而言,肖某的这种行为可能会再次揭开他们心中的伤疤,引发痛苦回忆,从道德情感上也难以让人接受。公众的质疑声此起彼伏,许多人表示 “我们可以宽容改过自新的人,但不该追捧把坐牢当资本的人”,这反映出社会大众对于公序良俗和正确价值观的坚守与捍卫。
网红现象背后:流量逻辑与公众心理剖析
肖某能够在短短一周内涨粉两万,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当下网红文化和网络流量逻辑的复杂图景。在流量至上的网络环境下,部分网友存在猎奇、窥私的心理。对于金融行业,大众既有着向往与好奇,又因其专业性和复杂性而存在一定距离感。而肖某作为曾经的银行副行长,且有着入狱这一极具戏剧性的经历,恰好满足了部分人对于金融圈内幕以及犯罪心理探究的好奇心。他们渴望从肖某的讲述中窥探金融行业的 “潜规则”,了解监狱生活的细节,这种猎奇心理推动了肖某账号的迅速涨粉。
从平台角度看,在算法推荐机制下,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用户活跃度,有时会不自觉地助推此类具有话题性的内容。平台的审核机制在面对这类以个人经历为幌子,实则可能存在价值观导向问题的内容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若审核过严,可能会被质疑限制用户表达自由;若审核宽松,则容易导致不良价值观内容的传播扩散。在此次事件中,平台最终以 “利用原公职身份博眼球,扰乱公共秩序” 为由下架视频并封号,这显示出平台在平衡言论自由与维护公序良俗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但同时也暴露出在事前内容审核和监管方面存在的不足。
积极引导方向:重塑形象与传递正能量
尽管肖某的初始行为引发了诸多争议,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若能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或许可以将这一事件转化为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范例。肖某曾经身处金融行业核心位置,对金融业务有着深入了解,他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优势,以自身的惨痛教训为切入点,在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为公众提供专业、客观的金融知识科普和风险警示。例如,详细讲解正规理财产品与虚假理财产品的区别、如何识别金融诈骗陷阱、金融从业者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底线等内容。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能够实现自我救赎,重新塑造正面形象,还能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让自己的经历成为金融安全教育的生动教材。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给予刑满释放人员更多的理解、支持与引导。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就业培训和帮扶政策,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找到合法、正当的谋生手段。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公益项目,帮助他们修复心理创伤,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而媒体则应发挥正向引导作用,多宣传刑满释放人员改过自新、重新创业、回馈社会的正面案例,营造宽容、接纳但又坚守道德法律底线的社会氛围。
“被判 9 年副行长出狱当网红” 这一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在网络时代,无论是个人、平台还是社会,都需要时刻保持对法律和道德的敬畏之心。我们应当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坚决抵制不良价值观的传播,积极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流量观。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让那些曾经迷失方向的人能够真正走上重新做人、回馈社会的正道,让网络空间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正确价值观的广阔天地。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在法治与道德的轨道上健康、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