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被调去教高中:压力很大引发的教育资源调配之思

小学老师被调去教高中:压力很大引发的教育资源调配之思

**
近日,山东省临沂市部分小学老师被调往高中执教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热议。据了解,由于 2016 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迎来生育高峰,到 2032 年,这批孩子正好就读高一,高中入学人口激增,需要大量教师,于是当地让部分小学、初中教师陆续转岗为高中教师。然而,这一举措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转岗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引发了人们对于这种 “跨学段任教” 是否合适的深入思考。
从政策执行的合法性角度来看,这些被调配的教师都持有高中教师资格证,调配程序符合规定。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涵盖教育学、心理学、学科专业知识等多个领域,需通过笔试、面试、体检和普通话测试等诸多环节,能够获得高中教师资格证,说明这些教师在理论上具备了相应学段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拥有从事高中教学工作的准入资格。
然而,教育实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远非一纸证书所能涵盖。不同学段的教学在目标、方法、内容以及学生心理特点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小学阶段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和基础知识,教学方式往往生动活泼、形象直观,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初中阶段则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内容逐渐加深,教学方法也更加注重启发式;而高中教育则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深度和广度,对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更高,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科知识,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以应对高考的选拔。
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可能在激发低龄学生学习兴趣、组织课堂活动和管理学生行为方面经验丰富,但当他们直接进入高中课堂时,以往那套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可能无法充分满足高中生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需求。高中学生更需要逻辑性强、系统性高的知识讲解,以及对复杂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解题方法的传授。转岗教师不仅需要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从关注学生兴趣和基础培养向注重知识深度教学的重大转变,还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转型,以适应高中教学的特点。这对于转岗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难度不容小觑。
同时,高中知识体系相较于中小学更为庞大和复杂,转岗教师需要完成大面积的知识更新。俗话说 “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高中教师需要对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解题方法,并将这些知识和方法内化于心,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进行教授。对于长期从事小学或初中教学的教师而言,重新学习和梳理高中知识体系,掌握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此外,从教师个人意愿和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少老师并不愿意调往高中。临沂某乡镇初中数学老师刘敏被通知调往县城高中,她算了一笔账,乡镇教师每月有六七百元补贴,课后服务费每月也有 1000 元左右,而到高中后,工作量增大,每月到手收入却要少近 2000 块钱。并且在原单位很快就可以评中级职称,转岗后职称晋升也充满了变数。还有像王涵梓这样的小学英语教师,原本在小学教学压力较小,工作轻松,而高中教学早 5 晚 10 的高强度工作模式让她感到绝望,甚至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这种收入减少、职业发展受阻以及工作压力增大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师转岗的积极性。
对于高中学校而言,尽管面临师资短缺的困境,但这些小学和初中转岗过来的老师也并非他们的首选。小学和高中教学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小学注重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而高中对学科教学的专业性和深度要求更高。高中校长们更希望能够招聘到应届毕业生,因为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更容易接受和适应高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而小学和初中老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维惯性,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适应高中教学的要求。
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来看,他们对于这种跨学段任教的安排也存在诸多担忧。家长们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担心转岗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无法满足高中教学的需求,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当他们得知孩子的老师是从小学或初中转岗而来时,难免会对教学质量产生怀疑,这种不信任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部分家长可能会考虑给孩子转学,从而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干扰。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小学教师超编、高中教师紧缺” 的结构性矛盾在许多地区确实存在,需要积极探索解决之道。例如,杭州市富阳区探索了 “跨学段” 储备师资模式,以培训班的方式,帮助当地 50 名小学段具有中学教师资格证的年轻教师提升初中段教育教学能力,成为 “能上能下” 的复合型教师。这种事先培养的模式为解决教师跨学段任教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教育部门与学校应当充分借鉴这种经验,为跨学段任教的教师提供系统、全面且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支持方案。培训内容不仅要涵盖高中知识体系的梳理、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转变,还应包括对高中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的研究等方面。同时,设立合理的试用期和评估标准,对转岗教师在试用期内的教学表现进行密切观察和全面评估。对于那些经过培训和实践后确实无法胜任高中教学的教师,应当建立畅通的退出机制和合理的安置方案,避免让他们在不适合的岗位上承受巨大压力,同时也保障学生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而对于那些展现出色适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教师,则应给予相应的认可和激励,包括物质奖励、职称晋升倾斜等,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成就感。
地方教育部门还需要做好师资配置的长期规划。一方面,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模式。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推行小班化教学具有现实可行性。小班化教学能够使教师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具有前瞻性的师资储备制度。依据各地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提前 5 至 10 年进行师资配备规划,通过多种渠道,如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吸引优秀人才提前储备等方式,构建灵活的师资储备库,以应对未来不同学段师资需求的变化。
此外,建立健全教师职业发展保障机制至关重要。对于跨学段流动的教师,应设置适当的过渡期,在过渡期间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在职称评定方面,制定专门针对转岗教师的评定标准,充分考虑他们在转岗过程中的努力和适应情况,给予公平的评价和晋升机会;在薪酬待遇上,确保他们的收入水平不低于原岗位,甚至可以根据高中教学的难度和压力,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消除教师对转岗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投入到新的教学工作中。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带来的教育资源调配问题时,我们需要以科学、长远、人性化的眼光进行规划和决策。无论是教师跨学段流动、推行小班化教学还是加强教师培训,都应当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合理诉求,保障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 “赶鸭子上架” 式的尴尬局面,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老师被调去教高中:压力很大引发的教育资源调配之思

Powered by 123旅游 & 网站地图